功利主义和网球

近期写了多篇关于网球的想法文章,它们并不说明我擅长于此道,而且恰恰相反,我自认为还没有精于此道,并且还在持续修炼过程中,因此才有这一系列文章的伴随。

用功利主义的视角看待网球,用一个更大的“目标”,把一系列的活动包裹起来。

我自认为体力不算很强,但亦有中等偏上水平。前段时间小区有位球友约打球,在这个火热的夏天的下午,打了两个小时以后,他继续约第二天早上的八点到十点打双打。而且第二天早上七点到八点他自己一个人练习。

我比较震惊,骄阳似火,对体力和耐心是一大考验,即使早八点也已经让人汗流浃背了。

小区里有众多的球友保持此种节奏,在平时早七点打球以后去上班,或者在周末连续打若干小时。他们的训练频率比我高,投入在训练上面的总时长高于我。

但是我发现大家的打球习惯不太一样。在一个小时的拉球过程中,他们会休息3~5次,休息的时间每次能有一两分钟。如果是个人练习,我基本不休息,到场边喝水就是休息,喝完以后继续训练。在这种节奏下,如果上强度,心率会一直比较高,需要自己顶住。

我的目标就是在一个小时内,把体能尽量募集到位,通过较高强度的产出,把训练效率提高。

这背后有一个更为功利主义的原因:

有一个球友,跟我表述过,一个人总要有一项一辈子的爱好,网球就是他的选择。

而我在每周的时间里,除了网球,还有其他的爱好和活动:陪伴家人、跑步、力量训练、骑行、游泳等。

这背后其实是人生哲学的差异,有人觉得网球可以承载,而我觉得人生需要多样性。

无论哪一个项目,作为爱好之余,还能够精进,平均每周4个小时是一个合理的投入,这样可以争取在全年打200个小时。

平均4个小时对我来说有点困难,因此我需要把每次训练的产出和效率榨干。

除了上面这个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以外,在每次自己训练,或者和球友的对打中,我会先有计划:打对方正手还是反手?拉角度还是放小球?然后看执行的结果。如果自己训练,会事先有目标:反手练什么?直线还是斜线?

即使是以前跑步时,每次穿好跑鞋出门以后,都会先想好:今天的距离、路线、目标配速。从来没有把慢慢跑,跑多久算多久作为目标。

目标驱动的考虑方式,已经成为一个小习惯。

目标驱动的训练方式,看起来太功利,会减少运动的“乐趣”。其实刚好相反,它赋予更多的项目以使命感,让更多的重复和枯燥变得有意义。

比如,力量训练是一件枯燥的活动,特别是为了训练而训练的情况下。如果把力量训练这件事情,也纳入到一个大目标:为了打好网球,那么每次的训练就有了意义。

  • 卧推是为了增强上肢力量,顶住对手的重球。
  • 每一次抛药球都是为了更好的训练转髋发力。
  • 平常战绳和跳箱练得比较少,但现在明白,它们能够锻炼爆发力,提升移动能力。
  • 练背是为了更好的肩胛骨稳定性,提升击球的稳定性。同时也是对打球以后肩胛酸痛的回应。

哪里薄弱练哪里,同时持续加强对力量和爆发力的基础性训练。 训练以后上场打球,更好地体会训练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比赛能力,同时实际的比赛能力进一步激励训练的保持。

功利主义的网球,仍然保留了竞技的乐趣,同时也让训练和比赛有了更大的意义。

以此延伸,人生需要有一个更宏大的目标,它需要足够复杂、足够精密、足够挑战,才能让我们避免被琐事淹没。

有人喜欢乌托邦和理想国,我不太以为然。除了通过集体意识锻造的宗教信仰以外,个人的理想国和乌托邦,往往承受不住生活琐事的冲击。